请问中学语文老师在课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是管方向的。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此其一。第二,对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要理解得宽泛一些。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审美的及其他人文方面的。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譬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再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其间,文与道的关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
2.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关系。
首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从思想上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难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语文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即每个有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能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有独立见解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9653665,有自学能力。
3.知识、能力、情感的关系。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语文教学要克服“重分析、轻感悟”的弊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别隔着一道高墙。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在教学内容上,不唯书,现实生活中适合的语文教育皆可用。在教学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增长智慧才干的皆可行。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
5.提高教师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关键。提高教师素质,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要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学生在你的指导下,不仅语文能力逐步提高,而且热爱生活,学习做事,学习与人共处,学习如何做人,打下较好的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我认为该处理好以下关系: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是管方向的。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此其一。第二,对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要理解得宽泛一些。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审美的及其他人文方面的。第三,也是关键的一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譬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再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其间,文与道的关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
2.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关系。
首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从思想上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难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语文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即每个有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能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有独立见解,有自学能力。
3.知识、能力、情感的关系。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语文教学要克服“重分析、轻感悟”的弊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加强默读、自读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别隔着一道高墙。今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而且要加强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在教学内容上,不唯书,现实生活中适合的语文教育皆可用。在教学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学习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如果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问,才能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2、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现实的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3、难易适度的原则问题太容易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掌握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
1.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2.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3.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4.课堂提问要注重实效性;5.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
(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
(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
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