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根本没人做得到,为什么基督徒还虚伪的说靠圣灵引导生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基督教为什么要求禁欲主义)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根本没人做得到,为什么基督徒还虚伪的说靠圣灵引导生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基督教为什么要求禁欲主义)

基督教为什么要求禁欲主义

基督教并没有禁欲主义。这种奇怪的主义,是违背圣经教导的。但是上帝要求我们洁身自爱,不可与妻子或丈夫之外的人发生关系,更不可在婚前发生性关系,也不可同性间进行性行为(艾滋病就是对这些泛滥的性行为的警告)。

禁止婚后性行为是不合符圣经的教训的。。神并不禁止人婚后性行为。

神曾对夏娃说“要生养众多”(《创世记》)

圣经也又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女人结合,互为一体。

但是性行为必须是婚后的,否则就是犯奸淫。

创世记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注: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同房”这个词直译为“认识”,意思是“发生性关系”。两性的结合是二人合而为一,完全了解对方的意思。性交是两性之间最亲密的行动,确定双方在社会中、肉体上和灵性上的关系,所以神只许人在婚后这样行。

天主教曾要求传道人的神职人员不得结婚,必须禁欲,是误解了《圣经》中保罗的教训。保罗讲一些传道人如果又恩赐,可以独身。保罗自己也是独身的。但是,第一保罗并没有强制所有传道人都独身;第二保罗本身不反对结婚和婚后性行为;第三保罗当时说处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基督徒大受逼迫,结婚很可能连累妻儿,也会行动不便,诸多顾虑。第五,独身传道只是对有此方便有恩赐的人来说,没有此恩赐和负担的人,若强行独身,要么是身体受损,要么就是忍不住犯了奸淫。

综上所述,婚后性行为,神并不是禁止的,也不是罪。应当多读经,以圣经为根本。

《被圣灵充满的生活》为什么一般的基督徒没有被圣灵

基督徒并不分一般或者高级的,都是神的儿子,没有高低。主耶稣是我们的主,神立他为元首,虽然他是我们的长子,但更是我们的主。没有圣灵的人就不是基督徒,因为基督徒的定义就是从圣灵生的,怎么会没有圣灵的基督徒哪?至于有没有圣灵充满,要看神的恩典了。

昭恩

中世纪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基督教传统中的禁欲主义,是一个修行的纪律规范,它的目的是要让信徒得到拯救,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要让信徒有所悔悟,当然也包括精神启蒙的目的。虽然修道院中的修士和修女的严格修行是最常见的,但其他早期的基督徒的禁欲主义修行也有不少。

古典时代晚期的基督教作者,像奥利金(Origen)、哲罗姆、约翰·克里索斯托(John Chrysostom)和奥古斯丁,都是在一个高度禁欲主义的宗教环境中解释圣经文本的涵义的。通过这些评注,他们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禁欲化的经文”,同时也是一种禁欲化版本的基督教。在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例子,比如说施洗约翰、耶稣、十二使徒和圣保罗,还有路加所描述的原始基督教社区中的生活(徒4:32)。《死海文书》则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犹太人的艾赛尼教派(Essenes)的苦修,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准备一场圣战。所以,哲罗姆这样的修行者其实完全不是禁欲主义的创始人了(虽然很多评论认为他就是)。而且,像圣安东尼(公元251-356年)的沙漠苦修,也是延续前几个世纪的基督教社区或原始教派的苦修传统而已。在早期基督教的文本和实践之中,对于禁欲主义的宗教生活的强调,看来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禁欲主义的基督教徒,还比如说是圣方济各亚西西(Francis of Assisi,详见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早期修道院中的禁欲主义,也许大部分像是只有性欲的禁绝。但是,抛弃性欲只是禁欲主义的戒律的一个方面而已。古代的修士和修女们有着其他与抛弃性欲相等份量的需要考虑的品质,它们是:自负、怜悯、辨别力、耐心、评判他人、祷告、殷勤、施舍。对于早期的基督徒而言,贪食是一种比性更为原罪性的问题,所以减少食物摄取痛痒是禁欲主义的一个侧面。举个例子来说,十分系统的《言论集》(Apophthegmata)有二十个以上不同主题的章节,但是只有一个章节是讲性欲的。

教会的禁欲思想是什么意思

禁欲思想又称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它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它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将禁欲主义推向极端,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宗教式的生活方式。

  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指一种以戒除世俗欢愉为特点的生活(也称苦修,austerity)。那些实践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断地追求这种生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

  在一种较为讽刺的语境之中,禁欲主义也许包含着一些类似于自我侮辱,对肉体的仪式性惩罚,或着对欢愉的严厉克制。不过,“禁欲主义”这个词却并不一定指这些消极的涵义。

  禁欲主义-词源

  “禁欲主义”的形容词“禁欲的”(ascetic)来源于古希腊术语askesis(意思是“练习”、“训练”)。所以,“禁欲”一词最出是和包含严格纪律的训练形式有关,后来则发展出放弃对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这样的意思。

  在古希腊社会,很多战士和运动员要进行严格的askesis这样的训练,以求得到最完美的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于是,这种参与askesis训练的人他们的生活样式,或者说生活信条、原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禁欲主义(asceticism)。

  禁欲主义-宗教的推动因素

  关于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经验,在宗教和世俗体系中均可见到。比如说,古代希伯来教徒就以绝食来成为圣人;早期希腊人实施一种严格的养生方法(regimen)来为战争做好准备;斯多噶哲学家则反对肉体的欢愉,以求达到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基督教的僧侣则在荒漠中独居,避开世俗的享乐。以及因宗教改革而出现的清教徒,则要忍耐新英格兰冰冷的会议厅中硬木长凳。

  禁欲主义通常是与僧侣、瑜伽师和牧师有关的,不过,其实任何个人都有可能去选择过一种禁欲的生活。比如:老子、释迦牟尼、摩诃毗罗、圣安东尼、圣方济各亚西西、圣雄甘地、大卫·奥古斯丁·贝克尔(David Augustine Baker)等等,都能被称为是禁欲者。上述中大部分都离开了家庭,放弃了财产,不愿在家中生活,而情愿过乞丐般的生活,但在他们的信徒眼中,他们展示了伟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世人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