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情感

这种人是什心理? 什么样的人喜欢心理学

这种人是什心理?什么样的人喜欢心理学

经常自言自语的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认为经常自言自语的人,会有以下心理。

1、寻找一种仪式感。

人在独处时,会容易显得慵懒散漫,这时候喜欢自言自语的人会用各种充满仪式感的语言度过独处的一天。

想象自己待在一个大房子里,清晨阳光照到脸上,揉揉眼睛,对自己说一句“起床啦!”这时候你会觉得全身元气满满。坐下来,对着自己做好的一顿早餐,拍手说一句:“开始吃早餐咯!”拿出电脑开始办公,自我叮嘱:“好了,开始工作,不许看手机”,说完把手机关机。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独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傻,但它通常只在自己一个人时进行,它可以帮助减少独处时的精神涣散,使个体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更加专注,并且可以缓解寂寞和孤独。

2、自我打气和发号施令。

人们在遇到紧张的场合时,常常会通过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来鼓励自己,这时候大声喊出来远比在心里念叨有用得多。

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上会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打气,例如网球名将莎拉波娃就被称为赛场上的“高音喇叭”,她在赛场上常常忘我而拼命地叫着,在外人看来近乎有些疯狂,女子网协也因此下了“赛场上不允许喊叫”的规定。

但是她自己明确表示:“有些东西是儿时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她的自我呐喊通常包括自我鼓励和自我命令,例如“come on”之类的句子。其实这是她极度专注的体现,她已经完全忽略周围人的眼光,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

虽然她的这些呐喊引发了许多外界的争议,但确实帮助她提高了当下的专注力,加强了对比赛的控制感。

3、不自主的情绪宣泄。

小编有一位朋友,每次看剧总要不由自主地外播她的情绪,例如她会一个人对着屏幕指手画脚:

“啧啧啧,这人也太贱了吧!”“快,杀死这个叛徒。”

男孩子们看球赛时自嗨的场景也很常见:

“传,传,快传给他啊!”说完整个人恨不得把脚下的东西往电视上踢。

自己有点小成就,就目中无人骄傲自满,这种人,是什么心理呀

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特别自以为是的人,我最不喜欢这种人。有点小成就,应该学会谦虚。不骄傲就是认真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看到别人的缺点检查自己是否也有,有则改正,找到别人的优点,加以借鉴学习。

什么是人的心理?

一是心身问题,即心理与 生理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心生相等论,把心理看成就是生理,这实质上就是取消了人的心理。有人主张心生平行论,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 的。科学的心理学关于心生关系的理论是: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理活动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心生的关系还应当具体理解 为:心理是人体,特别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这就要与中外历史上一个长时期把心理和心脏联系在一起的不科学的说法区别开。人脑产生心理可以从双 头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和大脑受到损伤者其心理活动要发生变化的现象得到证明。

二是心物问题,即心理与 外界实物(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这里也有两种不正确的见解。一种是心物等同论,如庸俗唯物主义观点便是。另一种是心物平行论,如我国古代宋尹学派的观点 便是。当然对这两种观点我们都是不同意的。科学的心理学则认为,心物关系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对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 点,心物的这种关系还可具体理解为:第一,客观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样子,二者是近似的。第二,主观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 验、兴趣、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是主观性的表现。第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一员,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 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同,心理也不相同,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具备人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心理下一个定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表现有哪些?

行为方式特点具体包括: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是否赞同或者愿意采纳,愿你一切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