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络

海尔集团物流存在形式? 海尔集团物流模式分析

海尔集团物流存在形式?海尔集团物流模式分析

海尔物流运行方式是什么?

在海尔的网站上,海尔物流的成绩斐然,其中包括:统一采购,实现每年降低材料成本5%;统一仓储,呆滞物资降低90%,库存资金减少63%;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下达定单的周期由原来的7天以上缩短为现在的1小时内;定单响应速度由整合前的36天缩短至现在的不到10天。

  应该说,海尔物流几年来搭建的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配送网络、投资过亿元的物流执行系统,再加上运作海尔集团物料管理的经验和能力,都是海尔物流社会化后的竞争力所在。

  但这种模式有弊端:

  一方面,海尔自营的物流体系虽然可以占有物流市场的一部分利润,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建立一个规范的物流公司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运输、仓储能力,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必须占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具备先进的策划能力、信息系统和管理水平。

  为了满足集团内部的物流需求,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这些年,海尔巨资建设了青岛立体仓库,但对于遍布全国的租赁仓库,海尔却不能投资进行货架、托盘、叉车、仓库改造,面对物流信息系统(ALIS)、卫星在途定位系统(GPS)、电子地图(GIS)、电子数据标准化(EDI),海尔难以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海尔的战略目标在于成为世界知名的家电生产商,而不是物流企业。

  众所周知,物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上,海尔物流之所以在开始的两年里能为海尔作出巨大贡献,主要取决于集团庞大的家电产业规模。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海尔共涉及到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重要家电产品线已接近完整。而且,据2001年的数据显示,海尔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几大主导产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有良好表现,充足的货源曾给海尔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2002年海尔物流的营业额超过200亿元。

  但随着海尔在计算机、手机、生物制药、家庭整体厨房之类的投入,海尔主业家电受到影响,据记者了解,海尔空调近年来在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上都呈现下降趋势,主导产品洗衣机在市场上的地位也同样岌岌可危,海尔物流的利润空间因此也开始收窄。

  而且,对于本不属于家电物流特点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放到海尔家电物流的平台便显得勉为其难了。2001年3月,海尔取消各地的电脑分公司,改为大区制;将电脑事业部的资金流和物流收回,分别并入工贸公司和集团的物流本部,由集团统一控制;海尔3C负责商流和销售,并拿出5%的利润给上述两个部门,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流和物流的支持。其实2004年3月整改后,相当一部分经销商感觉到物流不仅没有加快,反而更慢了———原来发一批货到山西,通过北京分公司,可能1天就到了,只需要几十元费用;而改为海尔集团的物流本部统一平台之后,时间要长好几天,而且费用也增加到了几百元。IT物流周转频率高、批量小、多品种、速度快、个性化的特点被家电的固有渠道所扭曲。另一方面,海尔电脑的原料由集团内部统一规划、统一采购和统一运输后,表面上共享了平台,但由于规模没有上来,机制又不灵活,反而造成采购成本过高,这直接影响了海尔电脑的价格政策。

海尔物流的简介

海尔物流成立于1999年,依托海尔集团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海尔集团的强大资源网络构建海尔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最有竞争力的综合物流集成服务,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海尔物流注重整个供应链全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不断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一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使物流业务能够支持客户实现快速获取定单与满足定单的目标;

●海尔物流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物流技术应用,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首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先后获得“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国物流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和“最佳家电物流企业”等殊荣。

海尔物流是用什么方式创造物流价值的?

在要么触网、要么死亡的互联网时代,海尔作为国内外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海尔公司 2000 年 3 月开始与 SAP 公司合作,首先进行企业自身的 ERP 改造,随后便着手搭建 BBP 采购平台。从平台的交易量来讲,海尔集团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通过 BBP 交易平台,每月接到 6000 多销售订单,定制产品品种逾 7000 个,采购的物料品种达 15 万种。新物流体系降低呆滞物资 73 . 8 %,库存占压资金减少 67 %。 通过与 SAP 公司的合作,海尔成为国内首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物流中心。

SAP 主要帮助海尔完善其物流体系,即利用 SAP 物流管理系统搭建一个面对供应商的 BBP 采购平台,它能降低采购成本,优化分供方,为海尔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如今,海尔特色物流管理的 “ 一流三网 ” 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特征: “ 一流 ” 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 “ 三网 ” 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 “ 三网 ” 同步运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在 CNNIC 最新的网站排名中 , 海尔网站名列中国工业网站第一名。以高科技、高质量产品而闻名的海尔集团,一贯重视科学研究与开发,不断推出高科技新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要,海尔正以自己的实力与真诚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世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创造新的互联网神话。

五、案例评析:

海尔网络营销特色是 “ 一流三网 ” ,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 、 为订单而采购,消灭库存

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 6000 多个销售订单,这些订单的定制产品品种达 7000 多个,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 15 万余种。新的物流体系将呆滞物资降低了 73 . 8 %,仓库面积减少了 50 %,库存资金减少了 67 %。

2 、双赢,赢得全球供应链网络

海尔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外部资源使供应商由原来的 2336 家优化至 978 家,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却上升了 20 %,建立了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有力地保障了海尔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不仅如此,更有一批国际化大公司已经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目前可以参与产品开发的供应商比例已高达 32 . 5 %

3 、实现三个 JIT ( just in time 即时),即 JIT 采购、 JIT 配送和 JIT 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

目前通过海尔的 BBP 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实现 JIT 采购;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 ERP 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 4 小时送料到工位,实现 JIT 配送;生产部门按照 B2B 、 B2C 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 8 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 24 小时配送到位,全国 4 天以内到位海尔物流每年的采购额达到数百亿元,所有的物资是按定单采购。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

2、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的整合使海尔获得了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o

海尔物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外部资源,先后引进了GE、爱默生、BASF、DOW等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海尔的供应商,实施并行工程,使一批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保证了海尔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加快开发速度。另外建成开发区和胶州国际化工业园,爱默生等国际化供应商在此投资建厂,不但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海尔,也加快了定单的响应速度。

3、JIT速度实现同步流程。

%N/|D$H$R 由于先进物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

4、计算机连接新经济。

2000年10月份,海尔ERP上线,B2B电子采购平台投入使用,在该平台上,供应商能够接收定单、查询库存与配额、招标竞价、网上支付、信息交流,与供应商真正实现了公平、互动与双赢。

现今海尔物流中心运作模式

出自青岛,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着名企业海尔,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物流模式--自营物流,其巨大的物流系统由自己来运行管理,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成功的物流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经验,日益引起了广大业内人士的关注。

海尔的物流运作模式 到底是什么?如果海尔集团要将其整个集团的物流整体外包出去,就必须找到比海尔物流管理得更好的物流企业,但从理解海尔企业、产品、物流、营销和财务等内部运作的流程方面来说,国内目前还找不到海尔以外的第二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营物流对海尔来说就是最好的,因为在当前的条件下,它对海尔来说是最合适的,如果硬要让海尔选择物流外包,其结果很可能是海尔与物流供应商的双输局面,今日成功的海尔物流也就不会有了。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物流外包虽然具有其明显的优势,但并非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局限性。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模式,应从其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综合来考虑。在企业所处的地域和外部环境不适合时,如果勉强实施物流外包,不但资金、精力节省不下来,还增添了许多麻烦。对于那些物流环节直接影响其发展命脉的企业来说,物流外包就更加充满风险,企业决策时需要慎之又慎。如果第三方物流不可控制,一旦出了问题,企业的损失,恐怕就不是可以用节省的物流费用所能弥补的,其所带来的损失也是企业所无法承受的。

 当然,外包确实是一种好的物流模式,王保华承认这一点,但他说:"我讲的外包,不是全部外包,而是企业一部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核心的部分在机会不成熟时就不能外包。所以,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包,要综合分析,把公司的业务仔细划分,有些是永远不会外包的。", }+ I8 X* r/ 

    王保华认为,企业物流模式不能绝对化,而是要优化组合,把不重要的外包,重要的核心部分要控制在自己手里。物流整体外包最好,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有一部分在自己手里。如何权衡,要视企业销售的模式、产品的性质、管理的难度、客户的不同等来确定。9 ~' D" 

    所以,物流运作模式不能说某一个模式特别好,某一个模式不好,而要把自营与外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对企业才是最有利的。物流模式是一个模块组合的概念, 哪个模块最合适,就运用哪个模块,很可能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模块,这就要看企业如何去合理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