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一个老人最后在孤独中死去,这本书叫孤独什么来着?(有谁知道“人终究是孤独的”这句话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一个老人最后在孤独中死去,这本书叫孤独什么来着?(有谁知道“人终究是孤独的”这句话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有谁知道“人终究是孤独的”这句话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不管出自那里,都值得为你点赞,所有的回答都值得点赞与支持,因你在一条很危险的路上,脱离了生活的现实,去寻找不知道存不存在的真理。

周国平的散文《论孤独》原文是什么?

论孤独

1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2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3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4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5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6

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

7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8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9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10

一般而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例如牢狱和疾病之灾,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强制的孤独不只是造成了一种必要,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于创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不过,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气质。大体说来,艺术的天才,例如卡夫卡、吉卜林,多是忧郁型气质,而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另一类是思想的天才,例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则相当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

11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今日的许多教徒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体验,一个确凿的证据是,他们不是在孤独中、而必须是在寺庙和教堂里,在一种实质上是公众场合的仪式中,方能领会一点宗教的感觉。然而,这种所谓的宗教感,与始祖们在孤独中感悟的境界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体验把人超拔出俗世琐事,倘若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他的精神视野就未免狭隘。尤其是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精神上的缺陷。

12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13

活在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完全孤独。天才的孤独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他却也是愿意有个好伴侣的,如果没有,那是运气不好,并非他的主动选择。人不论伟大平凡,真实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实在的。才赋和事业只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决定他是否幸福。我们说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天才,泰戈尔是一个幸福的天才,其根据就是他们在婚爱和家庭问题上的不同遭遇。

14

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

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15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16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有一部电影 电影大概是:一个老人,朋友最后一个个先自己死去,一个人活在世上很孤独,

《老无所依》是么

《伤心咖啡馆之歌》究竟表达了什么?

1

“倘若你在八月的下午在大街上溜达,你会不会觉得非常无聊。”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以这样一种冗长平淡的白描开局,古怪的麦卡勒斯小姐以自己的方式免疫了许多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像1940年的那个丰盛的23岁,她以自己的野心和结构写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于是,大多数人只会记得有一部小说的名字为《伤心咖啡馆之歌》,而忘记了这样一个八月的下午。

1967年,也是一个八月的下午,这位只活了五十岁的麦卡勒斯小姐,因为风湿、瘫痪、肺炎、心脏病、乳癌……年复一年的折磨,在医院昏迷了45天后死去,像她笔下的爱密利亚一样,她曾同一个叫利夫·麦卡勒斯的人结婚,离婚,又结婚,他不但对她不忠,而且还偷她的钱。

同一年,在美国,来自中国的翻译家李文俊去图书馆借书,偶尔找到了这本《伤心咖啡馆之歌》,在这本和作者一样孤独的书背后插着借书卡,卡上只有一个名字:钱锺书。

又过了八年,仍旧是一个八月的下午,正读高中的苏童用零花钱买了生平第一本有价值的文学书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从中他读到了他一生都念念不忘的一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

2

孤独的故事总是从爱情开始。

伤心咖啡馆的女老板爱密利亚小姐爱上了一个驼背矮人,她是如此地爱他,以至于一度富甲一方的她最后竟然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去交换矮人的笑容;而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辛格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精神病院里的安多那波利,他攒钱赶往遥远的医院去看望他的爱人,飞快地对他打着手势,美国中部小镇的烈日灼灼下,额头上的汗闪闪发光。

是的,他们都知道,爱,不是因为可以爱,而是因为不得不爱。不爱的人可以选择,爱的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就像老哥哥约翰·屈伏塔出演的电影《给鲍比·朗的情歌》里,一首名为《我的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歌这样唱道:“恐怕我只有去爱,如果我还没有打算飞走”;就像安东那波利只对辛格带来的食品感兴趣,根本不懂得他在说什么;就像爱密利亚小姐专心宠爱的驼背矮人,最后竟把她的咖啡馆洗劫一空。

麦卡勒斯,她曾说过:“我成为了自己笔下的角色。”她笔下的角色无一例外地都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她给过他们希望,但那希望自生自灭。她不像张爱玲,可以造出一座沦陷之城,成全一对再庸常不过的男女。爱密利亚小姐,“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免费治病,会给大人吃苦的药,给小孩吃甜的药,可是她不幸福。

人们津津乐道故事里的三角关系,小姐爱驼背,驼背爱囚犯,认为那是爱情无从解释的唯一解释,其实,这与爱情的关系并不大……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麦卡勒斯描写孤独,像刀刃一样绵延不断的孤独,每个人都孤独,却并未因这相似的孤独相连。人终究是孤独的,好像人终归是要死的,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从未因爱的幻象减弱几分。

最后,爱密利亚小姐请木匠把家里所有的窗户统统钉死,枯坐一生。人们慢慢忘记这曾经是一家咖啡馆,一到星期六晚上就热闹非凡,粉红色的樱桃露非常甜,一分钱一杯,还供应油炸鲶鱼,每个人每个礼拜都起码来上一趟。

3

很久以后,人们还能够记得,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爱米利亚小姐脱下红裙子,穿上工装裤的那一刻,她在准备为自己的爱人搏斗,而她的爱人却在最后的时候倒戈向敌,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很久以后,人们还能记得,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有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她藏在富人的花园里,偷听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莫扎特。那是黑暗中爬上屋顶,寂静中回响的莫扎特。小女孩慢慢长大,逐渐变得冷静,平淡,麻木,但在黑暗中聆听内心声音的每一个人都能从她身上找到彻骨的孤独。

也像《天使爱美丽》里那个曾经的女孩,艾米丽,她像这个城市里每一个男人和女人一样,在孤独中长大,又在孤独中互相爱恋。她在波光潋滟的城市里学习性,学习爱,学习怎样把人逗笑或者被别人逗笑。可是却仍旧要孤单单地坐在屋顶,揣测此时有多少对男女正在亲热,又有多少爱情正在无奈地涌入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