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宋代诗人是谁?

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宋代诗人是谁?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孔子吗?

为学患无疾,疑则进也”,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老夫子之言。此话可直译为“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也就是常说的“学贵有疑”、“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学以致用”、“学以解惑”等等意思。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保留,存留。

5、少壮:青少年时代。

6、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7、始:才。

8、纸:书本。

9、终:到底,毕竟。

10、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1、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2、躬行:亲身实践。行,实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思想主题:

这首诗不仅包含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要珍惜时光,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并坚持不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死读书。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文学赏析:

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红比较内向,不敢问老师问题,我想用哪一句名言名句来劝劝他?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由来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

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扩展资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mǐnérhǎoxué,búchǐxiàwèn

古:仄平仄仄通仄仄仄◆问【去声十三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的作者是谁?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

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