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游戏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太磨叽了,打一次然后建一个百万人的京观不好吗?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太磨叽了,打一次然后建一个百万人的京观不好吗?

隋炀帝为何疯了一般要三征高句丽,动不动就百万大军,几百万民夫,粮草兵甲无数,为了什么啊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十九世纪日本对于中国,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一、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决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已具备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 唐史载:“高丽,本扶余别种也。地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度辽水与营州接,北??。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高句丽人本是扶余古人的一支,于秦汉之季建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范围和面积还不到今天一地级市大,人口也少得可怜。与其说是建国,不如说还只是一个部落领地。可是高句丽的领导人和其它民族不同,善于经营,长远筹划,能够立足根据地,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地盘。对于中原王朝,采取表面顺服,暗地积力的策略,如果中国出现内乱,则乘机侵占土地,增强实力。经过500年的不懈努力,至六世纪,高句丽王国经于占领了汉代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土地,隔辽河与中国相望,并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领土扩大了十倍,人口也大大增加。高句丽和唐太宗作战时,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可见其已不是一般的国家,加上六世纪东北地区温暖湿润,适宜耕作,分析其人口应在500万左右,常备军应在50万人左右。六世纪,高句丽已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强国,直接威胁中国的复兴。

    二、高句丽的国家结构兼有农耕和游牧两个国家形式,组织严密,国家军事潜力大,兵民不分,战斗力强。根据分析,高句丽主体上应是农耕民族,高句丽人依山筑城,垦田游猎,以农耕为主。但其又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秋冬之季是其狩猎季节,加上不断征服了沃沮、夫余、??等游牧民族,游牧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高句丽在军事上,对农耕民族的筑城攻防和游牧民族的骑射都能吸收其优点,为其国家军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在隋唐征讨战争中高丽军队进能远攻,退能守城的原因所在。相比较突厥这样纯粹“马背上的国家”,高句丽国家组织稳定,有正常的经济基础,军事潜在威胁也就更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家军事组织,高句丽也就具备了与中原政权相对抗的实力。

    三、在意识形态上,高句丽保持着部落的纯朴民风,并未完全接受儒家文化。大家切莫将高丽和后来的朝鲜王国并论。朝鲜王国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古国,而高句丽则不是。史载“高句丽礼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国左有大穴曰神隧,每十月,王皆自祭。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可见,高句丽的民风是原始淳朴的,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和中国存在较大差别。儒家文化讲究仁义,接受儒化的国家侵略性和危险性就会减退(除日本变异的儒学外),但高句丽则没有,由于文化上的不相认同,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也就更大。

    四、六七世纪的亚洲国家关系上,高句丽的结盟和征伐已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六世纪,高句丽已在东北亚兴起,周围各国纷纷臣服,??、回纥等善战的游牧民族都已为其所用,就连强大的突厥汗国也已和高句丽结盟,不断侵扰中国的北部边境,相对于国家发展仅是雏形,极不稳定的突厥,高句丽是起主导作用,威胁更大

隋朝几次征伐高句丽,动用上百万人,可为什么都惨败

第一次征高丽,准确的说是隋炀帝玩政治赌博失败的产物。

高丽乘着西晋内乱的机会吞并了辽东襄平乐浪等汉四郡之后,占据辽东,逐步壮大。在隋朝统一天下之后,对四周诸国不断用兵,灭亡了吐谷浑,重创了东西突厥,臣服了交趾南诏。放眼天下,唯有辽东弹丸之地还在做垂死挣扎,不肯入朝称臣。而辽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辽东属隋,则隋朝两面夹击东囘突厥,反过来则需要面对两线作战的危局。尤其是大业三年,隋炀帝无意中在启明可汗的王帐中发现了高丽使者,更加坚定了他“高丽与突厥有勾结”的信念,因此高丽始终是一把悬在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得不打。事实上后来的唐朝也数次对高丽用兵,最终灭亡高丽,设立安东都护府为止。

问题不在于打不打,而在于如何打。在这一点上,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从了裴钜(也就是大唐双龙传中我的最爱石之轩)的建议,征兵113万,民夫两百万,分为24军,一日发一军,连绵960里,漫山遍野杀向辽东。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二月条载:炀帝“引曷萨那可汗及高昌王伯雅观战处以慑惮之。”引曷萨是西突厥的可汗,从此处可知他真正就没把高丽放在眼里,打高丽是为了展现国力,震慑外国。而事实上,此时高丽以北的东囘突厥已经称臣,高丽以东的靺鞨、契丹,以西的新罗百济先后投降并派兵助战,高丽四面受敌,是真正的孤军奋战。而且隋军将士英勇用命,于辽河畔大败高丽,歼俘近五万,消灭了高丽主力近半。隋炀帝满以为大军攻入高丽本土,高丽就会开城投降,因此他还在每一军中安排受降使者,并传喻:“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结果预备打棉花的拳头打在钢板上,高丽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居然硬是拼死抵抗,隋军准备不足,大败而归。

这其中还有一个典型事例。打辽阳的时候,隋军眼看即将破城,守将于是使出诈降一计。当时隋军主帅不肯受降,可是隋军受降使上奏皇帝,由隋炀帝亲自发出命令暂停攻城接受投降。结果高丽人利用这一个时间修复城墙后拒绝投降重新开战。眼看又将破城,高丽守将又用诈降,隋炀帝又同意。于是发生了高丽准备好——开打——打不过——诈降——隋炀帝同意——高丽准备好——开打——打不过——诈降——隋炀帝同意——高丽准备好——开打……如果说在同一件事情上第一次受骗时单纯,第二次受骗是天真,第三次受骗就是Sв了,隋炀帝居然连被骗四次,这个智商,实在没话说。尤其是第四次,当时隋军主将宇文述听说高丽人又诈降,把鼻子都气歪了,根本不理他,继续攻城。结果还是隋炀帝从长安发一条军令给他命他停止攻城,还劝他说不要和蛮夷人一般见识。他当自己是诸葛亮要七擒七纵吗。这样打仗,还可以打胜,那就太假了。

至于第二次,基本上没怎么打。他刚把军队派到前线,后方杨玄感就起兵造囘反了,于是又把军队拉回来打杨玄感。于是耗费数百亿钱的第二次征高丽就草草收场了。

至于第三次,根本就没打。经过前两次大战,高丽损失惨重,国力大降,因为战争破坏和巨大的军费开支使高丽民穷国困,百姓纷纷逃离故乡。而后方的新罗百济趁机发兵侵占高丽,高丽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力抵挡隋军进攻,于是在隋军抵达辽河之时,高丽称臣投降。隋炀帝觉得挽回了面子,就接受投降,班师回朝了。

所以隋朝三征高丽,并非都失败了,真正惨败的只有第一次。只不过这一次输的实在太惨了,有点丑陋而已。

隋三征高句丽点兵113万大军,百万雄师,可隋朝有多少兵马?三征高句丽后,还剩多少兵马?

隋朝一共征讨高句骊四次,第二次征讨发兵113万作战部队,如果算上后勤差不多300-500W人。

期间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用于运输。修运河死了几百万人。跟高句骊打,隋炀帝好高骛远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决定,导致贻误战机,,再加上将领冒进,中了敌人的空城计和诈败的计谋,隋朝30W陆军和20W海军的先期部队全军覆没。算上被突袭的伤亡。这次战役估计损失了60W左右。。

第三次战役,隋炀帝又发兵攻打高句骊,因为叛乱没去成。可想而知隋朝如果不是隋炀帝个2B不停地区对外征伐,,也不会那么快灭亡。。当时隋朝的军队百万之师还是有的。。。光看京杭大运河就可以知道了。。。

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后,后面的唐朝是怎么报仇的?具体!或者说,高句丽杀了大隋近百万人,后面的朝代有

后面的朝代自己修复也来不及。中原乱的一塌糊涂。到唐太宗征高句丽的时代已经是他的晚年。也不是因为想给隋朝报仇的。隋朝。征高句丽。自己饿死。冻死累死的人比被高句丽杀掉的人多得多。这个是隋炀帝灭亡的一大罪状。唐朝轻易也不会去重蹈覆辙的。对统治者来说。他自己统治时期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前朝战死过多少人关他什么事情。那种时代本来就是乱世。结束乱世安民修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