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桂花雨这篇课文怎么批注? 桂花雨课文主要内容批注

桂花雨这篇课文怎么批注?桂花雨课文主要内容批注

五年级课文:桂花雨怎么批注

被摇下来的桂花香雨一样

故乡的桂花雨的批注

自己想去

 

桂花雨课文笔记

1.课文简说。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②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对词语的理解。

  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故乡的桂花雨赏析

故乡的桂花雨 :

现代散文作品,作者:琦君(1917-2006),台湾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是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门生。

作品赏析:

一、谋篇立意

这篇叙事抒情散文回忆了童年时与母亲摇桂花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

从桂花的香,引出“乡愁”→回忆小时与母亲在故乡温州摇桂花(“桂花雨”)和父亲作诗的情景一回忆在杭州读书时赏桂花、吃“桂花栗子羹”及摇桂花(“桂花雨”)的情景,最后以母亲的话又引起的乡情作结。

三、写作方法

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散文风格。本文文字浅白而雅致,感情真挚,平淡有味。字里行间蕴含着淳厚温煦的怀旧深情,令人沉浸其中,细细追寻。例如,“桂花雨”这三字就令人想起古诗中说“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杏花雨”指的是开杏花时自然界下的雨,而文中的“桂花雨”是指桂花纷纷飘落,如同下雨的美丽情景。其喻意是丰富的:既再现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托了“人和年丰”的生活,正如一场甘霖滋润了作者永生难忘的童年,和从温存的心绪出发,对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再如,文中记叙在杭州满觉珑赏花,吃花,补述了自己对桂花的独钟之情。并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